一、主讲人简介
章华英,音乐学专业博士、博士后。中央音乐学院教授, 音乐学研究所专职研究职员,中国琴会副会长。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异人才支持妄想、北京市优异西席等。研究效果曾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效果文库、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异效果奖、北京市哲学社科优异效果奖等。主讲的课程《中国古代音乐史》入选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。先后师从徐匡华、龚一、郑珉中等琴家学习古琴。著有《古琴》(浙江人民出书社)、《宋代古琴音乐研究》(中华书局)等。自力肩负国家级、教育部、北京市的科研项目有《20世纪以来中国古琴音乐的传承与变迁》《隋唐五代古琴艺术研究》《元代古琴音乐研究》《古琴音乐打谱之理论与实证研究》《虞山琴派研究及文献史料汇编》等十余项。主持申报的《宋代琴学文献史料的整理、编辑与研究》入选首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。
二、讲座综述
2021年12月23日(星期四)19:00,在腾讯聚会里,由中央音乐学院教授、中国琴会副会长章华英博士为我们带来一场“晚清民国巴蜀古琴的历史与传承”的学术讲座。讲座由曾成伟教授主持,本次讲座是888集团游戏入口中华古板音乐研究院古琴艺术研究中心主理的“中国琴学系列讲座”的第三场,也是最后一场。
当晚讲座十分火爆,但由于腾讯聚会人数的限制,不到7点已经满员,许多人皆未能进入聚会室聆听此次讲座。在此,我们对其主要内容举行了整理,以飨诸位。
章华英先生的讲座,接纳大宗的图片、表谱,许多珍贵的一手史料,通过对蜀地琴人、琴谱、琴史、琴事、琴社等多个方面,把晚清民国时期巴蜀古琴的历史与传承做了十分详实而清晰的叙述。由于讲座的内容十分富厚,以下为讲座的提要。
(一)蜀地古琴溯流探源
章先生说,本次讲座的“晚清民国”属于近现代音乐史的领域,“巴蜀”则涉及区域音乐的研究。因此,她首先对巴和蜀的历史和地区看法举行了梳理。
她说,巴、蜀的最早泛起在商周时期。蜀,在甲骨文中上面的“四”是眼睛。蜀族是一个古老的部落,最早的首领名蚕丛,因此下面是虫。
战国时的秦国吞并了巴、蜀,秦朝,设立巴郡、蜀郡。西汉时期,巴、蜀二郡划入益州,是其时天下十三州之一。
三国时期,刘备称帝,史称蜀汉,建都成都。唐代,益州为剑南道,梁州为山南西道。五代时,前蜀有王建(907-925年),后蜀有孟知祥(934-965年)。宋代置川峡路,其时叫川峡四路,分为益州(今成都)、夔州(今奉节)、利州(今广元)、梓州(三台),四川由此得名。而四川作为省份是从元代最先的,其时叫“四川行中书省”。晚清民国时期,巴蜀古琴的中心是在成都,其次是重庆。在成都府,主要是成都县(有叶氏及厥后的喻氏、裴氏),华阳县(顾氏),新繁县(龙藏寺的僧人),灌县(现都江堰)的羽士,什邡县(刘氏),等等,这些均与古琴有关。
再来看古琴的历史。蜀地琴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渊源。好比在四盘缠阳、绵阳等地的汉墓中,出土了不少陪葬的琴俑,司马相如卓文君的故事也是在四川。至唐代,蜀中琴风很盛,文献中大宗文人听蜀地僧人、羽士奏琴的纪录,琴家赵耶利也有“吴声清婉,蜀声躁急”的谈论,至于唐代四川雷氏家族的制琴更是享有盛誉。
宋代蜀中文人层出不穷,藏书富厚,人文炽盛。尤其是益州路和梓州路,教育十分蓬勃。文人奏琴之民俗很盛。如苏轼、文一律,都是蜀人。对此,我有论文《宋代蜀地琴人琴事述考》举行了详细的梳理和考证,就不睁开了。
因此,蜀地奏琴之风,从古至今,可谓绵延不息。
(二)晚清民国巴蜀地区的琴人与传谱
1、蜀地琴人分类
晚清民国是巴蜀地区古琴生长是一个主要时期。许多琴友并不熟悉这段时期巴蜀地区的古琴生长,模糊的地方较量多。以是章先生通过查阅大宗的史料,加之她自己的熟悉,对其 举行了梳理,她把蜀地琴人分为三类:
(1)入蜀的非蜀籍琴人:指部分在蜀地时间较长,在蜀地留下琴事、琴诗、琴文、琴谱。如唐彝铭是陕西人,曹稚云是浙江人,钱寿占是江苏人等。
(2)出蜀的蜀籍琴人:指生于蜀,长于蜀,但厥后一生大大都时间,或在蜀,或宦游各地。如宋代眉山三苏、梓州文同、眉州陈慥、邛州魏了翁等。近代:华阳顾氏、蜀僧大休等。
(3)蜀籍琴人:近代如喻绍泽、裴铁侠等。
2、晚清民国巴蜀地区的古琴传谱
章先生讲到蜀地的古琴,它是一个双向的交流,一方面是外地的人进入四川,对蜀地的琴学爆发影响。另外一方面是巴蜀琴人去外地,影响其他地区的古琴生长。
这一时期的主要琴谱有:张孔山、唐彝铭《天闻阁琴谱》;曹稚云《稚云琴谱》;钱寿占《钱氏十操》;欧阳书唐《荻灰馆琴谱》;顾玉山《百瓶斋琴谱》;裴铁侠《沙堰琴编》
(三)《天闻阁琴谱》的琴曲渊源
章先生指出,《天闻阁琴谱》是蜀派最主要的一部琴谱,收录了140多首琴曲,对琴学有兴趣的同砚,可以去做研究。
这部琴谱的编辑人是唐彝铭,协助他的是张孔山,资助刊刻的是叶介福。唐彝铭本是陕西人,光绪年间到四川做知县。但文献当中有两个唐彝铭,另外一个说他是浙江人,谁人说法是差池的。
《天闻阁琴谱》虽然收录的琴曲许多,但章先生将其举行了梳理,指出它的琴曲的渊源主要有三个方面:
1、抄自前代的琴谱:
多从《琴苑心传》《春草堂》《自远堂》《蓼怀堂》《德音堂》等,少量源自《大还阁》《二香》《松风阁》《治心斋》等谱。这些琴曲多为直接缮写,意义不大,但它占了《天闻阁》的主体。
2、改编及传谱曲:
(1)张孔山改编曲
(2)曹稚云改编曲
(3)唐彝铭改编曲
3、创作曲:
(1)张孔山创作曲
(2)唐彝铭创作曲
(3)王仲山创作曲
这部分,章先生用了许多张表格,来阐释《天闻阁琴谱》的琴曲泉源。最后,她指出,《天闻阁琴谱》中有价值部分是改编、传谱的琴曲。如张孔山传谱的《高山》《流水》《孔子读易》《醉渔唱晚》等等。另外,《天闻阁琴谱》收录的琴曲版本许多,好比,《平沙落雁》收了6个版本:有正调的,有紧五弦的、紧二五七弦的,尚有张孔山和唐彝铭传谱的。《渔歌》有3个版本,既有正调的,也有蕤宾调的。
(四)张孔山生平及其古琴传承
关于张孔山的问题,章先生讲了两个部分,一是他的生平,二是他的古琴传承。
1、张孔山生平
章先生指出,之前张孔山的生卒年及运动时间是凭证《历代琴人传》(黄松涛口述)来写的,以为张孔山光绪年间到了湖北。许健先生的《琴史初编》,包括她自己的《古琴》都是这么以为的。
可是,最近她查到了一些新的史料。如《成都县志》称张孔山在同治九年六月就去世了。这个书的成书时间是在同治十二年,离张孔山卒年仅隔三年。她以为这个纪录是较量可信的。
其次,是关于张孔山的籍贯和生平。现在最多的是张孔山是浙江人,依据是《天闻阁琴谱》张孔山跟浙江冯彤云学琴,由此推断张孔山是浙江人。现有的大都著述是这么以为的。但章先生依据《成都县志》,提到张孔山是成都人的说法。她说这或许是由于张孔山其时主要在成都生涯,以是才有这个说法。然而,这个文献中提到,他晚年栖身在成都康公庙,这一点是较量可信的。
第三,章先生依据民国《灌县志》,提出张孔山是重庆人。由于《灌县志》编辑人之一是叶大锵,是张孔山学生叶介福的孙子,因此她小我私家较量偏向于这个说法。
虽然,章先生提出,这只是她依据史料提出的小我私家看法。
2、张孔山古琴传承述考
关于张孔山古琴传承,章先生把它列成四个系统:一新都魏氏;二青城山羽士;三华阳顾氏,四成都叶氏。
近代以后蜀派影响较量大的就是顾梅羹先生和喻绍泽先生。划分源自华阳顾氏和成都叶氏。这是和张孔山这一脉传承有序的嫡传。但顾氏这脉厥后脱离了四川。新都魏氏和青城山羽士这一脉,厥后就没有了。
(1)新都魏氏
她说,提出这个传承是唐中六先生的《巴蜀琴艺考略》,但章先生据民国《新都县志》纪录,对其举行了重新梳理,提出魏智儒就是魏慕虞,是统一人,是张孔山的学生,魏宗钺和魏秉虔是统一人。由于魏秉虔加入了《新都县志》的修订,以是这个史料泉源是较量可靠的。
(2)青城山羽士
继张孔山之后,青城山善琴的羽士有纪录的有“天师洞”羽士张伯龙(师从苏天培)、“天师洞”羽士杨厚庵(师从杨紫东)和“永生宫”羽士龚仰之。另外,在龙藏氏释含澈编辑的诗文集中,也有一些释含澈去青城山听张孔山之后的羽士奏琴的纪录。但她说并没有找到含澈和张孔山往来的纪录。
(五)华阳顾氏琴学及其传承
顾氏家族古琴始于顾玉成之父顾庚山(擅画),顾玉成得蜀派张孔山亲传。顾玉山侄顾熙(字劲秋)、宗子顾?(字哲卿)、次子顾荦(字卓群)、厥后顾?之子顾梅羹,顾梅羹子顾泽长等皆能琴,对蜀、湘以致东北地区的琴学传承有着深远影响。
1、顾玉成及其《百瓶斋琴谱》
(1)生平
顾玉成是现代著名川派琴家顾梅羹之祖父,祖籍四川华阳。顾玉成父亲顾庚山为成都名士,善于字画,书学米芾,花卉宗宋元。顾庚山有三子,顾玉成为次子。
咸有年间,时任湖南巡抚的骆秉章招幕僚,纳其入幕府,后顾玉成举家迁至湖南,最先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宦湘历程。顾玉成官名很好,他一经在湖南安化、善化,兴宁、湘潭等地做知县。章先生在李鸿章的文集中,看到李鸿章曾有奏议,和顾玉成有关。顾玉成仕宦时代兴利除弊,正直无私,深得官民拥戴。如安化黎民因建“瑞莲堂”,以志其德感,诗云:“岂弟君子,民之怙恃。”等等。
关于顾玉成的生平,她的主要依据是顾永祥提供的顾玉成的墓志铭。
(2)古琴
清咸有年间,顾玉成居成都时,从张孔山亲授。同门有欧阳书唐、谭石门等人。
到长沙以后,跟彭祉卿的父亲彭家骥,有来往。
(3)顾玉成《百瓶斋琴谱》
《百瓶斋琴谱》成书于清咸丰六年,收录21个曲子,厥后再增添《忆故人》, 22个曲子,到民国三年,其子顾卓群又增补常弹的《阳关三叠》《渔歌》二曲,云云,共计24曲。
此谱没有刊行,惜1938年冬,长沙全城大火,文物荡然,此谱原本也同罹劫灰。现存《百瓶斋琴谱》,是顾梅羹先生在20世纪50年月,从琴友中搜集原《百瓶斋》缮写琴谱,重新手书,于1960年成书。但与原《百瓶斋》相比,几多已有差别了。
2、顾?、顾荦兄弟
顾玉成子顾?、顾荦兄弟,皆师从父亲学琴。民国时期广结琴友,组织琴社,教授古琴,对山西、湖南的古琴有很大的影响。
一个是1911年,在长沙建设“南薰琴社”,这是近现代第一个古琴社团。
其次是1917年,在长沙建设“愔愔琴社”,是彭祉卿跟顾家兄弟提倡的。顾玉成子顾?、顾荦兄弟,皆师从父亲学琴。民国时期广结琴友,组织琴社,教授古琴,对山西、湖南的古琴有很大的影响。一个是1911年,在长沙建设“南薰琴社”,这是近现代第一个古琴社团。其次是1917年,在长沙建设“愔愔琴社”,是彭祉卿跟顾家兄弟提倡的。
第三是太原“元音琴社”。民国时期,阎锡山主政山西,欲振兴雅乐,顾卓群1919年入晋,1920年5月在太原“洗心社”大自省堂奏琴授琴,同年11月和招鉴芬、孙静尘等提倡建设了“元音琴社”。建设后曾多次举行古琴雅集,有三次见于民国时期《来复报》的报道。
3、顾梅羹及其《琴学备要》
关于顾梅羹先生,章先生说各人较量熟悉。然而,顾先生在30年月后期至1949年的情形一直没有什么纪录。章先生依据顾家后人提供的顾梅羹先外行书的《自传》对其重新做了整理。
(六)叶介福及其古琴传承
1、叶介福
叶介福曾师从张孔山学琴,从而使成都叶氏,成为张孔山古琴传承中的主要一脉。
(1)门第
叶介福祖上是从广东已往的。先世是在河南汴梁,先祖叶大经在宋代到福建做官,厥后流寓到广东梅州,属于客家人?图胰耸呛苁侵厥咏逃。
章先生在这部分,接着对叶介福的父辈、祖辈、子侄的情形及琴事均举行了梳理。
这些史料,她说是找了叶氏家谱,因此也是较量可靠的。
(2)古琴
叶介福何时从张孔山学琴,现在因史料所缺,不得而知。但叶介福的琴艺对蜀中地区的影响的很大的。叶介福善于斫琴,曾制作了百余张古琴,撒播蜀中。叶介福的交游也十分普遍,他和蜀中不少琴人均有来往。
另外,一经协助张孔山搜集、整理、校订琴曲、琴谱,并于光绪元年资助唐彝铭刊印《天闻阁琴谱》。
2、 叶介福的古琴传承
章先生以为它主要是两个方面:
一是叶氏家族内部的传承。通过其女叶婉贞将琴艺传至廖文甫。廖文甫又传给喻绍泽,喻绍泽再传至曾成伟。别的,廖文甫还将其琴传给叶伯和母亲廖氏,廖氏再传至近代著名音乐家叶伯和。
二是叶介福和蜀地僧人的来往。叶介福和龙藏氏著名诗僧释含澈有来往,并将琴艺传给龙藏氏僧释星槎,释星槎再传于释汉阶(月泉)等。由此而形成了晚清民国时期以龙藏寺为中心的琴僧群体。只惋惜释汉阶去世的较量早。
可是这个僧人群体的传承,之前唐中六先生以为是传自张孔山。章先生以为他主要是传自叶介福。
(1)叶介福子女的琴事
叶介福有五子一女,都会奏琴。弹的最好的是四子叶祖轸和女儿叶婉贞。叶祖轸不但会奏琴,也善于字画,可是厥后失踪了。裴铁侠的大雷琴原来就是叶介福的,厥后由叶祖轸珍藏。他失踪后,叶祖轸的儿子叶健吾为了凑集寻父的资金,把大雷琴转售给了裴铁侠。
(2)叶伯和
近代著名音乐家叶伯和,是叶介福的堂侄子、叶祖城孙子。叶伯和和父亲叶大封曾到日本留学。他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诗人。他的《诗歌集》序言提到:成都叶氏向来是得了琴学中蜀派正传的。族中有位号介福的老辈,以前造过一百张琴,刻过几部琴谱。族中能奏琴的许多,我从小熏染,也明确一些琴谱。……厥后风琴输入成都,也乱按得了几个调子,就立定了主意,要到外国去学音乐。
(3)喻绍泽
叶氏一脉中主要的传人是喻绍泽、喻绍唐兄弟。尤其是喻绍泽先生,在省公立外语专科学校英语系结业后,民国年间担当中学英语西席。15岁时师从娘舅廖文甫学习古琴,后成为现代最有影响的蜀派琴家。
喻先生在民国年间跟裴铁侠一起提倡建设了“律和琴社”和“岷明琴社”(一说秀明琴社)。1956年被聘为川音的古琴先生,厥后又组建锦江琴社,以是,喻绍泽先生对蜀地古琴的孝顺很大。
(七)含恨为沧桑,人琴竟同亡——裴铁侠的悲情人生及其《沙堰琴编》述考
说到裴铁侠,章先生说,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故事。她第一次听这个事情是在90年月初,裴先生的学生李璠先生亲口讲的。那是在1950年6月的深夜,裴铁侠和年轻的继室沈梦英,把家中珍藏的两张唐代雷氏琴击碎后,双双服歇息药,自杀了。下面引用的是章先生文章的第一段:
在百年家国巨变的历史洪流中,一人,一琴,轻如鸿毛,微若灰尘。无数的人世悲剧,皆如云烟一样平常,随风飘逝,默然悄然,无人知晓。然而,裴铁侠,却选择用他珍爱的“双雷”琴,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文人的一种风骨和操守。这种精神,就犹如那逝去之琴声,久久地回荡于历史的空谷之中……
1、裴铁侠其人其琴
在这部分,章先生首先对裴铁侠的生平和履历举行了梳理。年轻时的裴铁侠是一个血气方刚的人, 20岁的时间曾东渡日本留学,学习政法,和吴玉章住在一个房间。吴玉章是近代很是著名的教育家,其时是四川留日学生中的起劲分子,这对裴铁侠是有一定的影响的。他加入同盟会的时间,应该是在1905年左右。
1907年,因家中尊长去世,回国守丧一年。1908年再度赴日,1912年结业回国。之后一直在四川从政。在去北京述职的时间,跟杨宗稷有过来往。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,政坛权争,跌荡升沉。又值袁世凯窃国,意在复辟帝制,实现其洪宪大梦。各地军阀混战,烽烟四起,乱象丛生。裴铁侠深感国是维艰,失望之余,遂退出政界,隐居于成都同仁路的“双楠堂”。
其间可谓往来无白丁。他和吴虞有较多来往。吴虞是被胡适称为 “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”,是“中国头脑界的清道夫”。在吴虞日志中,有不少和裴铁侠一起饮酒、赏花、奏琴的纪录。另外,近代很是著名的哲学家唐君毅,民国年间曾在四川教书,也和裴铁侠有过来往,听过他奏琴。
或许是1935年,近代枭雄刘湘,任四川省主席。他和裴铁侠有旧友。裴铁侠应邀当了四川的第七区视察员,但只为官一年,就辞了。
第二次短暂的从政以后,又值抗战爆发,裴铁侠隐居到了成都西郊的沙堰山庄。在古琴方面主要是:奏琴、斫琴、编辑《沙堰琴编》《沙堰琴余》、组织琴社:律和琴社、岷(秀)明琴社等
在他隐居沙堰时代,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劳伦斯·毕铿,经高罗佩先容,来成都造访过裴先生,还用小雷弹了一曲《普庵咒》。毕铿很希望留在裴家拜他为师。
较量令人痛心的是,最终,裴先生选择了以身殉琴,人琴俱亡……
2、“引凤”琴和“双雷”琴考辨
近代学者曾缄民国年间是川大教授,跟裴铁侠有过许多来往的。他在裴铁侠和夫人去世后,写了很长的一首《双雷引》诗。这首诗看了也是让人挺感伤的,裴铁侠殉琴,他的小夫人是殉郎:郎殉瑶琴妾殉郎,人琴一夕竟同亡。流水落花回去也,人世天上两茫茫……
那么,双雷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古琴?有许多谣传,传说小雷是他的小夫人沈梦英的陪嫁品,也有说陪嫁的是百衲琴“引凤”。
(1)引凤琴
“引凤”琴简直是沈梦英父亲的琴,但不是她的陪嫁。
裴铁侠娶过三房夫人:1903年他去日本前娶了第一任夫人是吴氏,1924年去世了。1925年娶了第二个夫人雷氏,1939年去世了。第三个夫人沈梦英,是在1943年完婚的。
沈梦英是篆刻名家沈靖卿之女。裴铁侠得此琴是在庚辰年(1940),其时,裴铁侠与沈梦英尚未完婚,沈靖卿也还健在,因此,“引凤”不可能是她的陪嫁了。
沈靖卿是杭州人,很早就到了成都。他跟吴虞也有许多来往的。“引凤”琴,它是一片一片拼起来的,在图片上还能看得清晰。现在在四川省博物馆,是1952年裴氏四子捐赠的。旧说是五代时期的,但经郑珉中先生判断,是明琴。
(2)“双雷”琴
很遗憾,双雷琴今天已经没有了。章先生依据史料,用表格形式对“双雷琴”作了形貌
裴铁侠的藏琴是很是富厚的,有20多张琴,今天在四川省博物馆尚有几张,都是他的四子裴元翰,在1952年的时间募捐的。如“竹寒沙碧”琴,郑珉中先生判断是宋琴。
《沙堰琴编》生涯在中央音乐学院查阜西特藏室。封面“沙堰琴编”四个字是沈梦英题的。查阜西先生对《沙堰琴编》评价并不高,以为“书无新意,仅写十三曲”,“该书亦不具深切琴论,仅末册《琴余》,有琴律等五项,亦均不切问题或老生常谈之语。”
可是,章先生以为它不但是一部琴谱,更是一部充满诗意的奏琴条记。《沙堰琴编》收录琴曲虽然未几,但每一曲皆为裴氏习弹之作,每一段均写有详细的标记和心得,十分难堪。
裴铁侠所弹的曲目,象《秋鸿》《胡笳》《八极游》《禹会涂山》《佩兰》《水仙》 等,都未被收录。而所收的13曲,是裴氏挑选之后以为较量有代表性且又较量有弹奏心得的琴曲。
再来看详细的琴曲。裴氏在每首琴曲皆谱前有序,曲后有跋,每段均有按语,且段中对指法、弹奏要点、音乐处置惩罚、琴曲意境、小我私家明确等,均有很是详细的阐释。
(3)裴铁侠的古琴审美头脑
裴铁侠的古琴审美头脑,集中体现于他所编撰的《琴余》之中。这是裴氏在沙堰隐居时代,查阅古代琴谱和历代史志著述,积贮简编,缮写或撰著的一些琴论要点。
《琴余》由“琴律”“琴音”“琴腔”“琴品”“琴辨”五个部分组成,章先生划分对其举行了剖析。她以为,《琴余》虽然没有深刻和具有立异性的看法,但从中我们可以感知处于一个厘革时代,又接受过西式教育的中国文人关于古琴的态度和看法。
"20世纪40年月,这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动荡时代。然而,在成都野外的沙堰,一个老人,依旧在阴晦的灯光下,逐日思索和誊写着他关于古琴的点滴。外面的天下,战火纷飞,但在这所野外的宅子里,琴声依旧。一切,是云云的清静和清静……
裴铁侠留过学,但他却是一个典范的旧式文人;他从过政,但乱象丛生的民国政坛,却让他无所适从;他为了珍藏古琴,竭尽所有,但最后却选择了人琴俱亡……他或许是古板意义上琴坛的最后一个文人;《沙堰琴编》虽不尽完善,却也许是古板意义的最后一部琴谱。在一个全新时代的钟声敲响之际,他却选择了走向永远的悄然。也许,他本可以为我们留下更多;也许,他的人生,本可以有更完善的句号。然而,斯人已逝,双雷不复,沙堰的琴声已成绝响,他留给888集团游戏入口,是永远的惋惜和追悼……"
别的,在成都尚有许多琴人,像龙琴舫、侯作吾等等。限于时间,就纷歧一睁开讲了。以前成都有龙琴舫是“霸派”,喻绍泽是“王派”这样一个说法,可见其时他们二人在成都琴坛的职位和影响了。
(八)民国时期巴蜀地区的古琴社团
这部分,章先生向各人先容了成都“律和琴社”、“岷明琴社”和重庆“天风琴社”三个社团的琴事运动。
1、成都“律和琴社”
“律和琴社”建设于1937年,提倡人裴铁侠,每月一次雅集。所在主要是在成都裴铁侠的“双楠堂”和“沙堰山庄”、喻绍泽的喻家花园。喻绍泽、喻绍唐是琴社运动主要成员。
2.成都“岷明琴社”
“岷明琴社”(也称秀明琴社),建设于1947年,运动所在主要是沙堰山庄和喻家花园。
3、重庆“天风琴社”
1945年2月25日,徐元白、程午嘉、杨大钧、陈树三、梁在平、杨少五、张梦虚在重庆建设“天风琴社”,徐元白是社长T硕暗鼐训糜谥厍焐碳盅钔⑽濉⒀钌傥甯缸。
关于天风琴社,章先生用C·D·巴克曼回忆录中有关天风琴社的史料。巴克曼一经和高罗佩一起在重庆做过外交官,加入过天风琴社的运动。
(九)近代以来巴蜀古琴传承系表
最后,章先生对近代以来巴蜀古琴传承,用表格形式作相识说。她说,蜀地古琴的历史十分久远。但晚清后的蜀派,主要是从张孔山最先的。虽然,今晚讲的不但是蜀派,是蜀地的古琴,象裴铁侠就不是蜀派。蜀派是一个客观的保存,也是一个传承有序的古琴门户。巴蜀地区的古琴是一个开放的系统,从这个传承表上,可以看到的是张孔山古琴是源自浙江。唐彝铭的先生曹稚云也是浙江人?杉闱傺Ф越衽傻挠跋。但在这个传承中,顾玉山一脉,厥后传到了湖南、山西和沈阳,对其他地区的古琴传承,也有很大影响。别的,蜀僧大休到了杭州、苏州,影响了近代以后浙江、江苏的古琴。因此,古琴的门户是一个开放的系统,是一个相互学习、融会互渗的历程。
另外一个问题,是各人较量感兴趣的,关于川派、蜀派、泛川派的问题。章先生以为川派和蜀派,是统一个看法。查阜西先生以为晚清以前称蜀派,晚清以后叫川派,章先生不这么以为。她说二者是统一个看法,但以前称蜀派着实更多。一直到民国时期《今虞琴刊》,琴人填表格填的“蜀派”,没人填“川派”。但今天,由于四川地区的古琴,叫“川派”反而更多一些。但两者是一回事,没有须要纠结于叫什么了。
关于泛川派的问题,她说这个是查阜西先生提出来的。主要是指川派逾越地区和时空的一种传承。但章先生以为近现代的古琴门户,事实上都保存逾越地区、时空的问题。梅庵派传到了台湾和安徽,广陵琴派对北京的黄勉之、广东岭南、山东诸城都有很大的影响,那是不是都要“泛”呢?
因此,她以为,门户的地区色彩着实在逐渐淡化。但只管云云,蜀派是一个客观保存,且传承有序的古琴门户。
文案:董雯雯
地点:成都会新生路6号
邮编:610021
电话:028-85430202
传真:028-85430722
地点:成都会新都区蜀龙大道中段620号
邮编:610500
电话:028-89390026
地点:资阳市雁江区资州大道777号
电话:028-83436048